近日,經國務院同意,
市場監管總局等18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進一步提高產品、
工程和服務質量行動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從推動民生消費質量升級、增強產業基礎質量競爭力、
引導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優質發展、
促進服務品質大幅提升4個方面部署了質量提升的重點任務。
其中在“促進服務品質大幅提升”方面,
提出要引導居民生活服務高品質發展,
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完整社區、活力街區建設;
提升物業服務質量,健全物業服務標準體系,推廣電梯“全包維?!?、
“物聯網+維?!?;要提升社會服務效能,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健全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和相關標準,
組織醫養結合示范項目,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
實施醫養結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
提高醫養結合服務質量和水平。
《方案》強調以質量變革創新推動質量持續提升,要求強化實施保障,
明確提出到2025年,質量供給與需求更加適配,
農產品食品合格率進一步提高,
消費品優質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工業品質量穩步向中高端邁進,
建筑品質和使用功能不斷提高;
生產性服務加快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生活性服務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全面提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質量強國的決策部署,
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進一步提高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
經國務院同意,制定本方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直面市場需求和群眾關切,
聚焦突出問題、明顯短板和發展關鍵,
堅持一個一個行業抓、一類一類產品抓,
著力打通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堵點,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質量難點,
化解一批民生消費領域質量痛點,
更好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更大力度保障優質產品、工程和服務有效供給,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到2025年,質量供給與需求更加適配,
農產品食品合格率進一步提高,
消費品優質供給能力明顯增強,
工業品質量穩步向中高端邁進,
建筑品質和使用功能不斷提高;
生產性服務加快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生活性服務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全面提升。
(一)擴大安全優質農產品食品供給。
強化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推廣應用緩釋肥、
有機肥和高效低風險農藥。完善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強化米面油等大宗糧油產品和蔬菜、果品、木本油料質量保障。
著力提高乳制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競爭力。
加強冷鏈食品監管,嚴格排查管控涉疫食品,
防止脫冷變質的冷藏冷凍食品流入市場。
加快推進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嚴控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食品污染物等安全風險。
完善食品質量標準體系。
推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達標合格農產品(農產品“三品一標”)
發展以及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開展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
推進地方特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繼續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
(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國家林草局、國家衛生健康委、
市場監管總局、海關總署、工業和信息化部、供銷合作總社、
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增強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用品適用性。
圍繞特殊人群消費品發展需求,加大人體工效基礎研究、
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力度。深入推進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
提高校服、玩具、文具和嬰童用居家防護、運動防護、
助行騎乘等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老年用品產業標準體系,
推動適老化產品發展和智能應用及終端產品適老化改造。
提高輪椅、助行機器人等康復輔助器具智能化程度,
豐富助視、助聽和輔助閱讀類產品供給。
(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
民政部、國家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促進日用消費品升級迭代和文體用品創新發展。
加強數字化試衣、智能服裝等新技術新產品研發,
大力推動服裝、鞋類產品、羽絨制品等領域產品質量分級。
提高清潔類家電產品的消毒除菌、清潔凈化性能,
提升廚房電器一體化、智能化和能效水平,發展便攜式小家電。
嚴格家居裝飾裝修產品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
提升廚衛五金、人造板等零部件及材料質量。
提高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應急物資質量水平。
推進商品包裝和流通環節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
加大健身器材和運動用品優質供給,
提升音樂、舞蹈、美術用品質量水平。
提高首飾、藝術陶瓷等工藝美術產品和絲綢刺繡、
文房四寶等傳統文化產品創作設計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林草局、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體育總局、
文化和旅游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建筑工程品質提升。
進一步完善建筑性能標準,合理確定節能、無障礙、
適老化等建筑性能指標。
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質量評價制度,
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
對地區工程質量狀況進行評估。
加快推進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建設,
推動落實工程質量安全手冊制度。
強化住宅工程質量管理,探索推進住宅工程質量信息公示。
開展預拌混凝土質量專項抽查和工程質量檢測專項治理行動,
依法嚴厲查處質量不合格和檢測數據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
加強綠色建材推廣應用,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
(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高基礎件通用件質量性能。
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軸承、齒輪、緊固件、
液氣密件、液壓件、泵閥、模具、傳感器等核心基礎零部件
(元器件)可靠性、穩定性,延長使用壽命。
加快設計、制造工藝軟件國產化應用,
推進電子設計自動化參考架構標準化,
研發高端芯片關鍵裝備和儀器。
加強高端儀器儀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
提高設備精度、穩定性和標校技術水平。
(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
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材料質量保障能力。
提高通用鋼材、航空鋁材、基礎化工原料、
水泥、平板玻璃等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加快冶金、化工、紡織、建材、林產工業等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加強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易燃危險性的工業原材料出廠質量安全控制和抽檢。
實施新材料標準領航行動和計量測試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稀土、石墨烯、特種合金、精細陶瓷、液態金屬等質量性能,
加快先進半導體材料和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標準研制,
加強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攻關和設備研發。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林草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科院、市場監管總局、科技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提升裝備產品質量可靠性。
提升電子裝備、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水平,
加快數控系統、關鍵功能部件、整機、系統集成方案升級和推廣應用。
加快標準升級迭代,主糧作物收獲機械、
拖拉機平均故障間隔時間指標分別提高到80、250小時以上。
突破工程機械穩定性設計、控制和傳動系統關鍵零部件制造工藝技術,
推動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和非公路自卸車等平均失效間隔時間
比現行國家標準提高60%以上。
提升電動交通工具和電池驅動非道路移動機械等的安全可靠性。
完善起重機械安全技術規范,推動橋式、
門式起重機設置不同形式高度限位裝置。
加強重大工程設備監理。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農業農村部、
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質量。
提高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
超高清視頻終端等數字產品智能化水平和消費體驗。
建立實施數據安全管理認證制度,
提升企業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能力。
提高5G網絡、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質量要求,
強化IPv6在物聯網產品和系統的部署應用。
構建云基準測評體系和云服務能力評估體系,
提升云計算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
(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
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動新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
推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
5G等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鏈條改造,
鼓勵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共享化生產等新模式。
實施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圍繞新材料、生物技術、醫療器械、
數字技術等前沿領域開展標準研究和驗證。
加強系統融合、時間同步、仿真計量測試技術研究,
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的環境感知、決策和安全性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
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促進平臺企業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
支持企業構建形式多樣的線上消費場景,
探索人機互動新模式,提升網絡消費體驗。
督促平臺企業強化平臺銷售和直播帶貨產品的質量管控和追溯,
依法承擔商品和服務質量保證、食品安全保障等責任,
切實維護用戶個人信息權益及隱私權。
深入推進農產品出村進城和“數商興農”。
推動出行服務領域平臺企業持續改善用戶體驗。
深入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創建。
(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交通運輸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引導居民生活服務高品質發展。
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完整社區、活力街區建設。
加強家政服務規范化、職業化建設,完善母嬰護理、
家政培訓標準,推動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
大力推進家政進社區,實施“家政興農”行動。
提升物業服務質量,健全物業服務標準體系,
推廣電梯“全包維?!?、“物聯網+維?!?。規范家居服務市場,
提升家裝服務標準化水平。持續推進快遞綠色包裝標準體系建設。
提升快遞“最后一公里”投遞服務能力。提振餐飲消費,
堅決制止餐飲浪費,鼓勵餐飲企業豐富提升菜品、
提高服務水平、創新經營模式。
發展多樣化、優質化旅游產品和服務,
大力整治“不合理低價游”,持續完善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
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郵政局、文化和旅游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提高生產流通服務專業化融合化水平。
加大涉農金融服務供給,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
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發展綠色直接融資,持續支持綠色債券發行。
加強數字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中的依法合規和標準化應用。
推動物流網絡化一體化發展,加快城市配送綠色貨運、
冷鏈物流發展,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
推廣標準化、集裝化、單元化物流裝載器具和包裝基礎模數。
培育一批制造服務業新型產業服務平臺或社會組織,
鼓勵其開展協同研發、資源共享和成果推廣應用等活動。
提升專利商標審查質量和效率,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
(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
商務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供銷合作總社、國家郵政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提升社會服務效能。
持續開展服務質量監督監測和結果通報。
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
推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提質升級。
健全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和相關標準,
組織醫養結合示范項目,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
實施醫養結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
提高醫養結合服務質量和水平。
建立健全托育服務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
按年度提出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
推動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進。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
加強政務服務事項管理、集成化辦理、便民熱線運行、
服務評估評價等標準的制定、實施和宣貫。
督促水、電、氣、暖等公用事業領域企業公開服務內容、
服務流程、資費標準等信息。
(市場監管總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強化科技創新對質量提升的引領作用。
建立科技創新政策和質量政策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
部署實施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科技項目,
加大科技研發計劃對質量提升的支持力度,
重點面向影響制約產業發展的質量短板問題開展質量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鼓勵企業加大質量技術創新投入,發展智能制造、
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
推動質量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和實現產業化應用。
推動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與質量管理融合發展,
提升質量精準化控制和在線實時檢測能力。
(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
加強對產業鏈核心企業的激勵引導,發揮中央企業、
國有大中型企業主力軍作用,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著力解決產品性能和品質檔次“卡脖子”、“瓶頸”問題。
強化跨部門、跨領域協調推進,
促進設計、材料、工藝、檢測、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標準銜接。
加強食品農產品追溯碼、物品編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推廣應用。
支持產業鏈“鏈長”、
“鏈主”企業和“領航”企業將相關企業納入共同的供應鏈和質量管理體系,
實施質量技術聯合攻關和質量一致性管控。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
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效能。
加強國家、區域、產業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
綜合運用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等要素資源實施精準服務。
加強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建設,服務各類市場主體更加公平、
便捷獲得標準信息資源。深入推進“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
“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升級行動”、“質量技術幫扶提質強企行動”。
大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鼓勵和支持商會協會積極參與,
強化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幫扶。
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判應對和信息服務,引導企業加強合規管理,
優化出口商品和服務質量。
(市場監管總局、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工商聯、
商務部、海關總署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持續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
加強中華老字號和商標品牌的培育和保護,
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工程,支持打造區域品牌。
建立健全質量分級制度,促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
大力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
加快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推動在化妝品、服裝、家紡、
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
建材等原材料領域,以及家政、旅游、文化、休閑、
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業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培育托育服務、乳粉奶業、動畫設計和制作等行業民族品牌。
完善品牌價值評價標準體系,開展品牌價值評價。
(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廣電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
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供銷合作總社、工業和信息化部、
文化和旅游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提升勞動者質量素養。加強普通高等學校、
職業院校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
發揮各級工會和團組織作用,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
質量管理創新、質量改進提升等活動,提高員工質量意識和技能水平。
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工作體系,
提高家政、養老、育幼等領域人才培養培訓質量。
(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市場監管總局、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健全財政金融政策。
各地區要將質量提升行動工作經費列入預算,
鼓勵企業加大對質量提升的資金投入,
完善質量提升資金多元籌集和保障機制。
企業質量提升活動中發生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支出,
可按規定享受稅前加計扣除政策。
加強政府采購需求和履約驗收管理,更好實現政府采購優質優價。
制定質量競爭型產業分類,加強質量統計監測。
支持企業運用保險手段強化產品質量保障、
服務承諾兌現和消費爭議解決,
鼓勵企業積極投保平行進口車“三包”責任相關保險、工程質量保險。
(財政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
國家統計局、銀保監會、住房城鄉建設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機制,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平臺,
制定實施重點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推進信用風險分類管理。
健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聯動機制,強化國家和地方之間統籌協同、
互動互補。強化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市場、網絡市場等重點領域質量安全監管,
嚴厲打擊質量違法行為。
提升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快速反應監管能力。
健全完善省、市、縣三級質量監管檢測體系,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探索建立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管指揮調度體系,
加強對基層監管部門的監督和指導。
倡導行業協會、商會推進行業自律,
鼓勵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組織等加強社會監督。
(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公安部、
海關總署、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交通運輸部、民政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強化企業主體責任。
全面落實企業及其負責人質量責任,
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和質量追溯體系,加強全員、
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
推動企業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公開質量承諾,
嚴格履行缺陷召回、質量擔保責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法定義務。
鼓勵企業設立首席質量官,
深入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和團體標準“領先者”行動,
廣泛開展對標達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市場監管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
全國工商聯、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推進質量強國標桿城市和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建設。
鼓勵地方在產業集聚區創新激勵舉措,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
進一步做好中國質量獎和各地政府質量獎評選表彰活動,
建立先進質量管理經驗長效宣傳推廣機制。
強化政府質量工作考核和督查激勵,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
廣泛開展群眾性質量活動,營造人人關心、參與、
推動質量提升的良好氛圍。
(市場監管總局、中央宣傳部、廣電總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將提高產品、
工程和服務質量作為建設質量強國、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重要議事日程,
結合實際制定具體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市場監管總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
將任務落實情況納入政府質量工作考核和質量獎勵、
示范、督查激勵等工作,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轉載于中國物業管理協會
http://www.ecpmi.org.cn/NewsInfo.aspx?NewsID=14076